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2023-06-06
重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2023-06-06 00:00:00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深入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促进质量变革创新,着力提升产品、工程、服务质量,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了重要政策机遇。
一、重要性:
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目标:
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三、发展历程:
2012年国务院颁布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坚持以质取胜,建设质量强国”。
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时,明确提出要“建设质量强国”,这是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建设质量强国”。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出炉,明确提出了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
四、解读要点:
1.十年首次:虽然质量强国战略早有提及,但是一直没有出台官方的政策文件明确质量强国战略实施的目标和推动路径。而《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是十年来首次围绕质量强国战略形成纲领性文件,《纲要》是对质量强国战略进行了全景式顶层设计,擘画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和发展路径。
2.结构排布:《纲要》共十一个章节,提出了六大目标,形成了支撑制度层面的四梁八柱。六大目标分八个章节详述具体措施,其中“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这一目标被拆分成三大章节详细论述,值得关注。
3.支撑政策:除了六大目标以外,七大工程也相当引人注目。七大工程为质量强国目标的实现制定了具体的实现路径,从政策上支持和推动相关领域的质量强国建设。
4.重点内容:通过对《纲要》进行词频分析可以发现,围绕“质量”这个关键词,被提及最多的是技术(33次)、产业(33次)、品牌(32次)和标准(31次)。
5.未来影响:之后从国家、地方、行业等不同层面也会有更多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不断推进质量强国建设。质量强国对企业全球品牌建设、一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有实质性的推动和助力。
为便于大家学习,现将《纲要》解读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
《纲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质量整体水平进一步全面提高,中国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满意度明显增强,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突出,质量强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发展新动能和质量新优势显著增强。
二是产业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制约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不断突破,产业链供应链整体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一二三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质量竞争型产业规模显著扩大,建成一批具有引领力的质量卓越产业集群。
三是产品、工程、服务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供给和需求更加适配,服务质量满意度全面提升。
四是品牌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品牌培育、发展、壮大的促进机制和支持制度更加健全,品牌建设水平显著提高。
五是质量基础设施更加现代高效。质量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布局更加合理,打造一批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
六是质量治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政策法规更加健全,质量监管体系更趋完备,质量管理水平普遍提高,质量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到2035年,质量强国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先进质量文化蔚然成风,质量和品牌综合实力达到更高水平。
二、《纲要》聚焦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
《纲要》聚焦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提出3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增强质量发展创新动能。建立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质量创新体系,协同开展质量领域技术、管理、制度创新。
二是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
三是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
三、《纲要》聚焦增强产业质量竞争力
一是强化产业基础质量支撑。聚焦产业基础质量短板,分行业实施产业基础质量提升工程,加强重点领域产业基础质量攻关,实现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提高产业质量竞争水平。推动产业质量升级,加强产业链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关键环节、关键领域质量管控水平。
三是提升产业集群质量引领力。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
四是打造区域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强质量政策引导,推动区域质量发展与生产力布局、区位优势、环境承载能力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接融合。引导中西部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区域内支柱产业质量升级,培育形成质量发展比较优势。
四、《纲要》聚焦加快产品质量提档升级
一是提高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行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监管,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二是优化消费品供给品类。实施消费品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升级消费品质量标准,提高研发设计与生产质量,推动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
三是推动工业品质量迈向中高端。发挥工业设计对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强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质量控制。
五、《纲要》聚焦提升建设工程品质
一是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
二是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
三是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
六、《纲要》聚焦增加优质服务供给
一是提高生产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提升工业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质量咨询等科技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精准对接、深度融合。统筹推进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发展,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量升级的精准性和可及性。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冷链物流服务质量。规范发展网上销售、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促进生活服务品质升级。大力发展大众餐饮服务,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创新丰富家政服务,培育优质服务品牌。促进物业管理、房屋租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提升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消费体验,打造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新型消费体验中心,开展多样化体验活动。加强生活服务质量监管,保障人民群众享有高品质生活。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效率。围绕城乡居民生活便利化、品质化需要,加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服务质量。
七、《纲要》聚焦增强企业质量和品牌发展能力
一是加快质量技术创新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质量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促进品种开发和品质升级。鼓励支持中小微企业实施技术改造、质量改进、品牌建设,提升中小微企业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提升全面质量管理水平。鼓励企业制定实施以质取胜生产经营战略,创新质量管理理念、方法、工具,推动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全数据的新型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加快质量管理成熟度跃升。
三是争创国内国际知名品牌。鼓励企业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深化品牌设计、市场推广、品牌维护等能力建设,提高品牌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营能力。
八、《纲要》聚焦构建高水平质量基础设施
一是优化质量基础设施管理。深入推进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二元结构,不断提升标准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国内国际标准化协同发展。
二是加强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合理布局国家、区域、产业质量技术服务机构,建设系统完备、结构优化、高效实用的质量基础设施。加大质量基础设施能力建设,逐步增加计量检定校准、标准研制与实施、检验检测认证等无形资产投资,鼓励社会各方共同参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开展质量基础设施助力行动,围绕科技创新、优质制造、乡村振兴、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
九、《纲要》聚焦推进质量治理现代化
一是加强质量法治建设。依法依规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工程质量违法违规等行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监管执法合作,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二是健全质量政策制度。完善多元化、多层级的质量激励机制,健全国家质量奖励制度,鼓励地方按有关规定对质量管理先进、成绩显著的组织和个人实施激励。建立质量分级标准规则,实施产品和服务质量分级,引导优质优价,促进精准监管。
三是优化质量监管效能。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创新质量监管方式,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强制性认证制度改革,分类放宽一般工业产品和服务业准入限制,强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
四是推动质量社会共治。创新质量治理模式,健全以法治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治理机制,强化基层治理、企业主责和行业自律。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动员各行业、各地区及广大企业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全方位推动质量升级。
五是加强质量国际合作。深入开展双多边质量合作交流,加强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质量对话与磋商,开展质量教育培训、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合作。
十、《纲要》提出的组织保障要求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党对质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质量工作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建立质量强国建设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健全质量监督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整体有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实施。
二是狠抓工作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将纲要主要任务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同步推进,促进产业、财政、金融、科技、贸易、环境、人才等方面政策与质量政策协同,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三是开展督察评估。加强中央质量督察工作,形成有效的督促检查和整改落实机制。深化质量工作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对纲要实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建立纲要实施评估机制,市场监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跟踪分析和督促指导,重大事项及时向党中央、国务院请示报告。
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9次提到“质量”,同时明确提出“切实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明确提出建设质量强国。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十年来,我国质量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强国推进步伐有序有力,质量强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效。
《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
《纲要》明确,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大数据、网络、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支持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集群加强先进技术应用、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升级,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质量优势突出、产业链融通发展的产业集群。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